枫林资讯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这一番沟通下来,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的情况就能八九不离十

2021-10-24| 发布者: 枫林资讯|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最近换季,咳嗽一直没好,暂停录音~开学大半个月了,每次看后台留言都能感受到,大家的焦虑都来源于同一件...

最近换季,咳嗽一直没好,暂停录音~

开学大半个月了,每次看后台留言都能感受到,大家的焦虑都来源于同一件事:

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的情况,自己看不到,主动跟孩子聊,孩子又不愿聊。

上周的文章,分享了一些和孩子沟通的经验,没想到引发了更多关于亲子沟通的疑惑。

亲子沟通是一门哲学,在小D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是一路磕磕绊绊地学习,幸运的是,在女儿还小的时候,我就有机会和她的老师一起学习和成长,一路的练习下来也累积了不少心得,今天就整理了这些常见的问题和你们分享。

如何成为孩子信任的人,愿意把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

其实,我们本可以不用费力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的——每个孩子最初都是无条件对父母敞开心扉、愿意和我们分享一切的,只是不小心,这扇门也许在一次次失败的亲子沟通中关上了。

日常再忙,最不该忽略的事情就是:建立并不断加强心理亲密关系

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就大胆地地、随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吧(是回应,不是无条件满足),他慢慢就会明白:

我的声音是会被听到的,我的交流是被重视的,我的需求是有价值的,我可以依赖父母来寻求安慰和帮助,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每天放学回家,忙碌之余创造一些“温暖时刻”:和孩子一起分享今天开心的事、“出丑”的事,也可以说说难过的瞬间,这些聊天的点滴,是最好的亲子关系粘合剂。

另外,想知道学校的事情,可以用带有技巧的提问,让孩子愿意主动表达。

不要问:

饭吃完了吗?/有没有上厕所?——如果孩子本身没有这方面困扰的,你问了也没啥。但如果你的孩子去了幼儿园后,才出现这些的情况。那么你越问,他这个问题就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

听老师话了吗?——类似的,你要听话;

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看似是关心,但却是在和孩子传递“受害者”心理。

不如这样问(从3个什么问起):

1)今天学到了什么?可以教妈妈吗?建立对于学校的印象:帮助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让我成为更加有用的人,可以帮助他人的人。

2)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记得从细节问起)有时你问了就会“一问三不知”。那我通常都会先和小D分享,当我和小D分开的这一天里,我做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想念了小D。然后再引导她分享。

如果还是无果,那么推荐这个“我猜你答小魔法”、情景演练(具体做法点击扩展阅读)

3)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忙的吗?

与其预设“孩子被欺负”,我更愿意选择问开放式的问题。它强化了父母的作用,“你自己搞得定的,妈妈不插手;但任何情况,只要你需要,妈妈永远在这里会提供帮助”。

如何沟通,能让孩子听我们讲道理?

沟通之前,先确保沟通的渠道是打开的,多倾听,少说教。

当孩子闹情绪或者做了不好的事情,我们想和孩子聊聊,但孩子可能会敷衍、中断或者直接拒绝和我们聊天了,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说:没什么,但可能是一种自我防御的开始。

我们都不是孩子,但我们都曾是孩子,听大道理之前,是不是也会希望,父母能先关心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和感受?

你是否平时交流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压力(期待和否定),是否过管得太多而接纳太少(太爱提意见却很少信任)?

举个比较常见的例子:

孩子突然不想上学了,我们的解读通常是:“他还不懂事,不知道去学校的重要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先鼓励,再讲道理,但常常变成“文不对题”。其实孩子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他在学校遇到困难了”,保证我们进入孩子的沟通频道,可以试试倾听,再说,“哦,宝宝你不想去学校啊。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不愿意去呢?”

这是邀请的姿态,当然,需要加上你真正诚恳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这会让孩子有机会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困扰。即使你的孩子表达还不完善,但你有这个意愿询问,就能更容易找到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

与人交流,我们都不会记得别人口中一长串的道理,留下来的是往往是一次次发自内心的心灵对视和倾听。

面对孩子提的需求,不想立刻满足怎么回答比较好?

孩子比我们更懂得活在当下:想在午餐时吃零食,进了玩具店想买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小D3、4岁时就挺明显的,但有时如果我不立马“说教”,摸摸抱抱玩一会,有时结账时啥都不要。

可如果我从她抱起第一个玩具就说,我们只能买一个哦,她立马就三四五六七个都要。

这里的微妙差别是什么?其实就是先不否定干预,让她品尝真正“拥有”过的滋味,也就满足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真的全部想要带回家。

那如果遇到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的购物模式,我们首先应该避免的就是孩子一哭叫,我们就满足,其实无形中我们就是纵容这样的行为。

其次,我不建议太经常带孩子逛玩具店,这容易让孩子误以为这是日常常态,与此同时,逐步引导孩子建立购买心愿库:把孩子喜欢的玩具都拍照,等逛到最后,和孩子一起看一遍自己的心愿库,选择一个最喜欢的。

如果最喜欢的那个超出预算了,我们不想立马就买。那么可以试试看,把“想买”变成“期待”。

你真的好想要这个娃娃啊,的确好漂亮好可爱的。——认可孩子的喜爱,他值得值得拥有的;

“但是这个价格太贵了,超出了我们今天的购买预算了。”——对孩子说出真实理由;

“妈妈可以把这个作为春节礼物送给你,春节离现在还有多久啊,只有两个月不到了,很快的。“(也可以是生日,或者其他时间节点)。——转化为期待之一;

我们回家看看你的储蓄罐里的存款,来购买吧(针对你们家已经引入零花钱计划的孩子)——转化为期待之二。

什么样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反感,而家长却不自知?

1、包裹着”对你好“的说教和指责的沟通

孩子不小心把自己的东西弄丢弄坏了,妈妈想让孩子做事更谨慎,可是第一反应却是不自觉地数落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这么大的人拿东西都拿不好(内心甚至会想:这孩子不懂珍惜)……

类似这样的指责和说教,其实很容易传递给孩子一种感受:这是父母对我这个人的评判。

这种说话方式不是聚焦于真正的问题,而是暗示孩子本身是个问题,最容易破坏亲子关系。

我们是可以好好说话的,让孩子明白,行为是一种选择,而我们可以学会做出更好的选择。

2、过多的“不要”、“不可以”、“你这样不对”、“但是”等指使语言

这种居高临下,把沟通当成命令,也是最容易让孩子抵触的。(也是容易悄悄发生的)

当孩子和朋友玩得开心,你不得不带他离开,你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想玩,但是我们必须回家”

我们自以为是在共情,其实一个“但是”就暴露出了我们的不真诚,可能会传递出一种:轻视他的情绪和感受,甚至控制的味道。

不如试试:“我知道你现在很想继续玩,与此同时,你之前答应了我先回家做作业,你再玩**分钟咱们就走”

想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时,如何沟通更有用?

我们培养孩子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让他们亲历各种事情中体会成功和失败的感受,这说起来特别美好,但如何沟通很有学问:

1、先和孩子建立合作的关系

鼓励孩子往前一步,首先要做的不是放手让孩子自己一定要独立做事,而是先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安全的,不会被大人的眼光武断评价、遇到困难是可以被接纳的。

小D越是在困难中求助时,我反而越会及时回应,而不是上纲上线,你需要自己做,爱的力量会让她走得更远。

2、避免一味夸奖、打气的假鼓励

有时候,让孩子陷入无力感的反而是这些加油打气的鼓励,其实暗地里是打着鼓励的名义在否定她的情绪。

“不要怕啊,没什么,你可以做到的”

“很简单的,一点都不痛”

以上鼓励在孩子听来都像在说:“你好差劲哦,这么一点点事,都害怕”。

可以带着孩子在一旁和他讲解,帮助他理解这是什么:

“这个是滑滑梯,我们爬上去后,坐下来,然后qiu地一声就滑下来了。你看那个小朋友玩的可开心了”。

当我们用事实告诉孩子这些是什么,同时可以利用孩子之前的经历进行联系,或者引导孩子去观察其他人的情绪时,我们就是在引导孩子理解这个世界。

哪些沟通,可能会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尊严和自信?

判断一句话合不合适,可以先自己判断下:话说出口,是会让你们的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呢?

1、那些一生气就说容易说出口的气话

也就是那些你不愿意听到的、自己也不会对成年人说的话,也不该对孩子说

“再这样,妈妈不爱你了”

“你怎么笨得像猪”

“你这个个熊孩子”

2、放狠话、威胁和比较

谩骂:你怎么这么懒,书都不放回书包。

威胁:你不放回去,我就不带你出去玩了。

控诉:你看我为了你都累成什么样了,你连书包都不会整理。

比较:同班同学小王可不会这样,比你强多了。

记得我和大家分享过,当年邻居家大学生兼职保姆,她对孩子的沟通简直就是所有育儿书的范本。我当时就问过她,你怎么做到的。我记得她告诉我,我妈妈小时候就是这么对我的,就是自然而然的。

孩子明明是我们很爱很爱的那个人,却可能最不容易好好说话。有些人即使到了三四十、自己都成为父母了,也常常会想起自己当年那些被无视的情感和错误的说话方式影响的童年。

学习做母亲,学习这些沟通技巧,也让我有了使命感和一丝丝理想主义,正因为我们很多人从小不曾被温柔对待,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努力学习育儿。

而现在所有的努力为之,等到孩子们长大后,都能变成毫不费力的润物细无声,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能得到爱的滋养。


单机游戏下载攻略 https://www.kwudor.com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枫林资讯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枫林资讯 X1.0

© 2015-2020 枫林资讯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