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养潮品 文丨西部菌终于来了! 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 自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到底何时出炉、公布,备受关注。 这次最新消息出来后,“西部城事”后台立即就有多位网友留言相告,足见大家的关注热情。 规划纲要共12章,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9项重点任务,信息量非常大。仅截至20日晚10点,西部菌所看到的公开公布的前7章内容,就超过15000字。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西部菌就对一些主要内容作一些摘要和点评,以供大家更快速了解。 01 先看成渝双圈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具体包括:双城引领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其中,重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化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庆、成都间1小时可达,铁路网总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覆盖全部20万以上人口城市。 上个月,成渝中线已经举行了开工仪式,成渝间1小时可达指日可待。纲要提出,未来铁路网要覆盖成渝双圈内所有“20万以上人口城市”,这对中小城市无疑是极大利好。 在“现代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中,有一个目标值得特别注意——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确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这是对成渝地位的直接肯定。 到2035年,要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 具体包括: 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趋于成熟,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西部菌认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这个定位或许比“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的定位更为重要。可以说,成渝的“第四极”地位,在此再次得到确认。 并且,该定位相较于此前规划审议阶段提出的,“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目标,有明显升级。(详见最新定调!成渝“第四极”呼之欲出) 02 成渝双圈的规划范围: 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 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 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 这个范围,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川渝地区80%以上的常住人口,和90%的GDP产出。它对于整个川渝地区的重要性,由此不难想见。 03 主要原则之一: 双核引领,区域联动。 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众所周知,成渝双圈,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在成渝两大龙头之外,缺乏有力的副中心支撑。此次规划特别强调要“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应该说是有的放矢。 关于成渝两地如何形成新的竞合关系,规划是这么说的:统筹协同,合作共建。 具体是,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发挥优势、错位发展,优化整合区域资源,加强交通、产业、科技、环保、民生政策协同对接,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 过去很多年,川渝(成渝)在很多领域,都存在同质化竞争,这也影响了彼此的发展效率。规划引领之下,将坚持一盘棋思维,同时错位发展。这是需要成渝重新适应的关系。 四大定位: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这里面包括一些具体的目标: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目的地,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城市群。 04 具体到重庆和成都两座城市的定位又是怎样呢? 重庆 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先行先试,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 以长江、嘉陵江为主轴,沿三大平行槽谷组团式发展,高标准建设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塑“两江四岸”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 成都 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形成“一山连两翼”城市发展新格局。 观察这份定位,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一,重庆、成都的定位中都突出了生活、宜居。 重庆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成都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并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这与成渝双圈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定位形成直接呼应。 二,从产业分工看,重庆重制造金融交通;成都重科技创新文化。 三,未来的城市发展格局,重庆是“两江四岸”,成都则是“一山连两翼”。 05 两大都市圈的定位: 重庆都市圈 梯次推动重庆中心城区与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分别: 璧山、江津、长寿、南川,要与中心城区率先实现同城化。 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要打造重庆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周边的战略支点。 荣昌、铜梁、大足、潼南,建设与成都相向发展的桥头堡。 重庆都市圈内十二个区域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一目了然。 成都都市圈 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具体分工为: 推动成都、德阳共建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 加快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和眉山片区融合发展,打造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 促进成都空港新城与资阳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 推动成都东进,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将成都东部建成与重庆联动的重要支点。 成德眉资的各自的定位分工之前就已经比较明确,这次规划特意提到“推动成都东进”,算是对东进区域的增量加持。 06 其他区域 支持遂宁与潼南、资阳与大足等探索一体规划、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建设模式; 把绵阳、乐山打造为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 支持雅安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 支持黔江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 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 支持万州建设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支持南充、达州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发挥垫江、梁平、丰都、忠县、云阳节点作用,带动双城经济圈北翼发展。支持万州、达州、开州共建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 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 支持宜宾、泸州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 推动内江、自贡同城化; 支持自贡、泸州、内江、宜宾、江津、永川、荣昌等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 07 之前公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明要推动特大城市瘦身健体。 这次双圈规划也提出——推动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瘦身健体。 具体包括,推动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区功能升级,合理控制规模,优化开发格局,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防止城市“摊大饼”,积极破解“大城市病”,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 关于超特大城市瘦身健体给城市带来的影响,之前西部菌在《超特大城市“瘦身”!这些城市已经开始行动,影响有多大》中,已有过分析。 另外,规划提到,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实现多中心、串联式、组团化发展。 这直接利好成渝一批郊区新城的发展。 此外,还要求加快提升大中城市产业水平和功能品质。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 其中就包括支持三级医院和新建高校、高校新建校区在大中城市布局,增加医疗、文化、体育资源供给。 这方面,四川大学在眉山建新校区,西南大学落户宜宾,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落户铜梁,都是积极的行动示范。 未来几年,这样的疏解行动应该还会有更多,一些在医疗、高等教育方面存在不足的区域内大中城市,有望弥补短板。 08 交通,也是成渝双圈建设的重头戏。 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 具体包括:高质量建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实施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实现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 推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规划研究重庆新机场建设,提升重庆国际枢纽功能。 布局建设乐山、阆中、遂宁、雅安等一批支线机场,研究广安机场建设。 目前,天府机场已经建成,重庆新机场建设也纳入多份地方规划。 规划还提到,推动两省市机场集团交叉持股,强化城市群机场协同运营,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 今年4月在重庆召开的成渝地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调研座谈会,对此就有所提及。 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 规划建设川藏铁路,适时推动引入成都枢纽的天府-朝阳湖铁路项目实施。 加快建设成都至西宁、重庆至昆明、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重庆至黔江、郑州至万州铁路襄阳至万州段等铁路项; 规划建设重庆至万州、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重庆至西安、重庆至宜昌、成渝中线等铁路项目,规划研究重庆至贵阳铁路,研究论证重庆至自贡至雅安铁路,拓展出渝出川客运大通道等。 还包括有序推进重庆、成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09 产业兴旺,是成渝双圈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规划直接点名的产业,主要有: 提升重庆、成都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推动都市圈外围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 强化双城经济圈北翼地区先进材料、汽摩配件等产业协作,南翼地区联动集聚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 聚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装备、工业机器人、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摩托车等领域,培育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整合白酒主产区优质资源,壮大健康食品、精品服饰、特色轻工等产业,培育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 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前瞻布局一批先导产业,壮大先进材料产业,协同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产业,共建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的重头戏是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包括支持重庆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支持开展共建“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开展本外币合一账户试点等。 在成都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 支持中外信用评级机构在成渝地区设立实体机构,推动信用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设立破产法庭,健全金融审判体系等。 10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具体包括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在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等。 发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引领作用,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强化开放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支撑成渝全域高水平创新活动。 推动中国科学院等在双城经济圈布局科研平台。 完善区域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支持设立知识产权法庭。 支持引进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成渝地区合作建设研究院和研发中心,设立长期、灵活、有吸引力的科研岗位。 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 11 打造城市消费品牌 支持重庆、成都塑造城市特色消费品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推动涪陵、合川、乐山、雅安、南充等发展人文休闲、度假康养,打造成渝“后花园”。 发挥宜宾、泸州白酒品牌优势。 推动万州、江津、铜梁、自贡、内江等围绕特色美食、传统工艺产品、民俗节庆、自然遗迹等,建设特色消费聚集区。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打造贯通四川、重庆的文化遗产探秘、自然生态体验、红色文化体验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扩大长江三峡、九寨沟、武隆喀斯特、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三星堆-金沙、三国文化、大足石刻、自贡彩灯等国际旅游品牌影响力。(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