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发行 https://www.td010.com 熊孩子的一顿乱操作,短短三十秒的时间,就导致一架飞机坠毁,机上75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 这就是发生在1994年3月23日的“俄罗斯空客A310坠机事故”。 当时,一架由俄罗斯飞往香港的飞机,正开启自动驾驶模式,平稳的飞在万米高空之中。 资料图 本来呢,按照既定的计划飞行,本不会出什么幺蛾子,怪就怪机长太闲了,人一旦闲下来没事做,就得作妖了。 库德林斯基是一位很有经验的飞行员,这一趟航班也搭载着他的妻子和两个熊孩子。在两个孩子的不断央求下,库德林斯基居然同意了儿女的要求,允许他俩去驾驶室观摩。 而驾驶室的副机长,看到老库带着两个小孩子进来,居然也没有反对,或许他认为飞机处于自动驾驶模式,不会出现啥问题。往往就是这种自以为,导致了大祸的发生。 老库首先把12岁的小女儿抱在了机长的座位上,他盯着女儿,让她不要乱按。女儿也是乖巧,咋咋呼呼了一阵,就离开了座位。 最要命的就是老库那个15岁的儿子,15岁的小男孩哪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在他眼中,就只是知道这东西好玩,自己要过过瘾。 趁着老库和副机长逗弄小女孩的间隙,这个小男孩居然把手伸向了操作杆,来回摆弄着,时间虽然只持续了短暂的三十秒,但就是这三十秒,要了整机人的性命。 飞机毫无预兆的突然向右转动,同时急速下降,在一旁的机长和副机长,本来可以伸手控制住局面的。 但是,最为要命的就是,飞机这时候还保持着自动驾驶模式,为了稳住急速下滑的状态,飞机自动开启了大马力引擎,这就导致机头向上急速的抬起。 资料图 这一来,坐在位置上的机长和副机长,就像是被一双大手死死按牢在座位上,根本就无法动弹。 副机长急得满头大汗,他知道后果的严重性,而座位上的那个熊孩子早就已经吓傻了,惊恐的坐在位置上,根本不知道怎么办。 副机长尽全身力气伸出手臂,好不容易握住了操作杆,他迫切的想保持飞机的平衡,于是大力回转方向,哪知道这一来,又导致了飞机失去平衡。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飞机已经下降了一万多米,进入低空行驶状态的飞机,想想都知道会是啥结局。 唉,不知道当时飞机上的乘客们,生命的最后时刻会是怎样的惊恐和无助,他们断然不会想到,自己会死于一个15岁的熊孩子之手。 随后不久,这架飞机撞上大山,机上乘客无一幸免。 图片源于网络 事后俄罗斯官方也经过了一系列调查,当时这架飞机是俄罗斯新购置的机型,机长和副机长对飞机的性能还不够完全了解。 这个新机型有一个特点,就是当人为的操作达到一定时长的时候,它会解除一部分的自动驾驶模式。 简单的说,这个飞机有紧急的防控功能设置,当时只需要把手挪开,不需要再进行人为操作,飞机会自己修正方向。也就是说,副机长后来的那次操作,虽然是想修正方向,但却是掐灭希望的最后一击。 这架飞机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飞机在处于自动驾驶的时候,只要有一丁点的人为操作,它的部分功能就切换成了手控模式;这就是开始飞机为啥会突然大幅度的倾斜。 当时,只要熊孩子把手挪开,副机长不要强行操作,飞机虽然会有大幅度的倾斜和下降,但是它会自己修正方向,并重新进入自动驾驶模式。 只能说熊孩子就是一个导火索,开启了一个悲剧。 图片源于网络 以后坐飞机还是得坐在驾驶室附近,只要看到无关人员进入驾驶室,那就上前把他给拎出来。 驾驶室那地方,闲杂人等在里面放个屁,我都觉得没有安全感。 就库德林斯基这种家长,即使没有发生这一起空难,也会发生下一起事故,只要他和他的熊孩子出现在飞机上,就是不安稳因素。 只是可怜了其他无辜的乘客,谁会想到踏上的是一趟绝命航班,葬身于一个十五岁的小孩手中。 这一场惨烈的空难也被收录于《空中浩劫》这部纪录片中,在第3季第5集里有讲述,喜欢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 愿天堂没有熊孩子。 延伸阅读 1989年苏城空难:飞机解体112人遇难机长为何还被捧为英雄? 1989年7月19日下午4点,无数电视台的摄影师和救援人员早已等在美国爱荷华州的联合军民公共机场——苏城机场,等待着一架已经失去控制的飞机紧急迫降。 只见这架飞机重重跌落下来,直接解体,112人死亡,幸存下来的人也多数受了伤。但事后,驾驶这架飞机的机长却被誉为了“英雄机长”。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回到那一天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天,位于美国丹佛市北边的斯特普尔顿国际机场仍然和往常一样忙碌。 下午13点10分,乘坐美国联合航空232号航班的乘客在听到机场的登机广播提醒后,开始陆陆续续走到登机口准备登机。 图|斯特普尔顿国际机场 232号航空此次的飞行计划是:从斯特普尔顿机场起飞,经停伊利诺伊州奥黑尔机场后继续飞往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机场。 该飞机上共有296人,包括285名乘客,3名机组人员,8名乘务人员。由于正值暑假,飞机上还乘坐了52名儿童。 此次航班的机长是阿尔弗雷德·海恩斯,57岁,他在联合航空公司工作了33年,有29967个小时的飞行经验; 副机长威廉·比尔,48岁,有2万个小时的飞行经验;飞机工程师杜德利,51岁,有15000个小时的飞行经验。 下午14点09分,联合航空232号航班起飞,很快就飞到了37000英尺的高度。15点16分,飞机已经平稳飞行了一个多小时,一切无恙,乘客们正在午休。 资料图 突然,“轰隆——”一声巨大的爆炸打破了原有的平静。飞机紧接着开始剧烈抖动起来。乘客们霎时惊慌失措,都在左右观望到底发生了什么。 驾驶舱的人第一时间就开始检查飞机。机长海恩斯在仪表盘上看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飞机垂直尾翼底部的二号发动机发生了故障。他立刻关掉了二号发动机。 飞机这才停止了抖动。然而就在这时,副机长突然大喊一声:“我无法控制飞机!”而且此时飞机的高度也开始下降,机身向右倾斜。 海恩斯见状,立刻表示他来驾驶飞机。但他依然没法改变飞机向右倾斜的状态,再这么下去,就要坠机了! 而且祸不单行的是,此时飞机工程师杜德利发现液压油全没了。 图|联合航空232号航班机长:阿尔弗雷德·海恩斯 要知道,液压系统可是飞机的命脉,一旦失灵,驾驶员将没法操纵飞机。而且更诡异的是,这架飞机配了三套各自独立的液压系统,竟然三套都失灵了! 现在驾驶员能控制的,只剩左右两个发动机的功率了。就在飞机即将翻滚倒置时,海恩斯果断做了一个动作:先将飞机左侧的发动机降到怠速状态,再加大右侧发动机的功率。 这个神操作立刻让飞机恢复了平飞状态。 然而这样的动作却让飞机只能右转了。于是留给他们的路只有一条可走:尽快迫降。 飞机工程师用无线电呼叫了明尼阿波利斯航路交通控制中心,请求紧急援助。此时是15点20分,距离事故发生仅过去4分钟。 资料图 空管人员给出建议:可以降落在爱荷华州的梅英国际机场。2分钟后,空管人员再次给出建议:可以在爱荷华州的苏城机场迫降。 然而就在机组人员引导飞机飞往苏城机场时,飞机突然开始骤升骤降。机长急忙与副机长配合,尽最大的努力用两个发动机控制着失控的飞机能平稳一些。 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务员来到驾驶舱,告诉机长,飞机上有一位正好休假的联合航空飞行员,他希望可以进入驾驶舱提供帮助。 他的名字叫丹尼斯,有2万小时的飞行经验。而且他表示他曾经在模拟器上进行过类似情况的练习。 机长同意了丹尼斯的请求,丹尼斯随即进入驾驶舱,与机长副机长一起配合控制飞机。机长将油门交给丹尼斯,他和副机长则集中精力观察飞机状态。 网络图片 他们只剩大概30分钟的时间,如果在那之前不能迫降成功,飞机将直接坠毁。 然而此刻比较棘手的问题是,苏城机场位于飞机的左侧,但飞机目前只能右转。 所以海恩斯决定,利用发动机让飞机不停地做右转调头的动作,希望飞机能在迫降时对准苏城机场的跑道。 15点35分,飞行员赶到了苏城机场,但此刻他们的前进速度和下沉速度都远高于平时安全着陆的正常速度。 就在232号航班的机组人员在与飞机搏斗之时,苏城机场也在忙碌着为飞机的迫降做准备: 他们将全长9000英尺的全市最长的31号跑道让给了232号航班;整个机场的跑道都被清空,消防车和救护车都赶来待命。 资料图 15点50分,事故已经发生34分钟了。机组人员各司其职,在为最后的迫降做准备:驾驶员在尽力控制着飞机的方向和速度,乘务员在为旅客们做安全讲解。 此后的8分钟内,三名驾驶员重复让飞机做着右转调头的动作,调整着下降的范围和角度。 当飞机做完最后一次右转后,机长指示副机长提醒乘客飞机即将降落。乘客们则按照乘务员的嘱咐,做好了紧急迫降的安全姿势。 16点整,决定生死的时刻到来了! 飞机此刻虽然已经对准了跑道,但是飞机的速度还是很快,而且在近地警告响起时,机头突然下降,机翼也向右倾斜。 资料图 最终,飞机在跑道中心线偏左的位置重重着陆,先碰到地面的右翼被巨大的冲击力扯了下来,泄漏的燃油被立即点燃。 飞机尾部被折断并脱离了机身,飞机的剩余部分快速朝跑道右侧滑行翻滚,机头插到土里脱落,残存的中间客舱带着飞机左翼最终停在了跑道附近的玉米地里。 由于这场空难是被提前告知的,所以媒体记者都早早来到现场,并完整拍下了飞机迫降的全过程。回看录像时,那惊心动魄的场景真是让人捏一把汗。 飞机迫降后,等候在旁的救援车和消防车第一时间赶赴残骸附近进行救援。 最终,机上的296人有184名幸存了下来,超过了一半的人数。其中包括4名机组人员和41名儿童。 资料图 事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派遣事故调查小组对此次空难进行调查,最后发现三套液压系统管线上的破洞点都集中在故障的二号发动机附近。 调查组在复原故障发动机时,发现其外壳上满是孔洞。而且要命的是,它缺了一个重达370磅的巨大零件——将空气传入发动机的风扇盘。 直到事发三个月后,风扇盘才被一个农民在自家的玉米地里找到——已经裂成了两个部分。经过技术人员仔细地检查后,发现在无数条裂痕中有金属疲劳的痕迹。 事故原因终于大白于天下了:飞机乘客听到的那声巨响,就是风扇盘因金属疲劳而爆裂的声音,而爆裂所产生的金属碎片击穿了飞机尾部很多地方,包括水平尾翼和三套液压管线。 图|破裂的风扇盘 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事后在模拟飞行器中重建了这次事故,很多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模拟过程中,在还没到达地面之前,飞机就坠毁了。 因此这起“苏城空难”被公认为为“不可能的降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海恩斯居然带领着机组人员成功迫降在机场跑道,还挽救了184人的生命,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因此,海恩斯被外界捧为了“英雄”,虽然他本人是拒绝这样的赞誉的。 他表示:副机长、工程师、进入驾驶舱帮忙的丹尼斯及乘务员都对这次事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也是功不可没的。 而且地面的各方人员也都给予了高度的配合与帮助,才得到了这样不算太糟的结果。大家都是有功劳的。 海恩斯被外界捧为了“英雄” 海恩斯后来成了航空安全方面的公共演讲者。而且他的演讲真的有帮助过一辆航班。 那是2003年,他参加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一场与航空安全相关的研讨会,会上,他分享了飞机在失去液压后该如何挽救的经验。 巧合的是,一位参加研讨会的机长在几个月后就遇到了液压全无的情况,该机长最终通过控制发动机功率的大小成功安全迫降。 海恩斯,这位为飞行行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机长,于2019年8月25日去世,享年88岁。 然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并没有忘却他的功劳,公司在其去世后发表声明:再次感谢海恩斯在联合航空232号航班上做出的非凡贡献。 海恩斯 此外,在这次事故后,设计师在较新的飞机设计上加入了液压熔断器,这样一来,即使液压管线穿孔,也可以防止液压油全部流失,飞行员就还有一些液压油可用。 最后依然是那句话:每一次的事故和空难,都是无数逝去的生命用血的教训在为后人总结经验。 对于不幸的逝者,我们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对于力缆狂澜的英雄,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 |